|
摘要:产能的急剧增加,导致了我国陶瓷产业过剩。受国内通胀压力影响,陶瓷产业原材料价格持续上涨,加上劳动力成本的提高及人民币汇率升高,造成了目前陶瓷行业大面积停窑的局面。
随着佛山陶瓷产业转移的不断升级,全国承接热潮一浪高过一浪,使得陶瓷产区遍地开花。佛山陶瓷产业转移带动了全国陶瓷产业大发展,从10年前的10多亿平方米的产能到2010年的70多亿平方米,陶瓷产能迅速增大。
产能的急剧增加,导致了我国陶瓷产业过剩。受国内通胀压力影响,陶瓷产业原材料价格持续上涨,加上劳动力成本的提高及人民币汇率升高,造成了目前陶瓷行业大面积停窑的局面。从淄博到法库,从高安到夹江,全国各大陶瓷产区均出现停窑减产。无论是厂家还是商家,产品滞销成了最大的压力,减产也是无奈选择。居高不下的库存,占用了大量的资金,导致企业现金流短缺,使企业面临着巨大的经营风险。但是,由于建陶产品生产过程的连续性,企业要做出减产停窑的决定即艰难又痛苦,一旦停窑损失也是巨大的。
民营资本是我国陶瓷行业的主要力量,充分的市场化让陶瓷企业迅速做大做强。但同时,陶瓷行业的进入门槛低,陶瓷产业拉动GDP的能力强,一般一年就能形成庞大产能,满足地方经济GDP的增长,所以有些地方政府热衷于陶瓷产业的开发和引进。陶瓷企业生产的能源多来自煤转气,煤气发生炉占地面积大,煤的堆放需要占地,水处理需要占地,所以陶瓷企业占地基本都在1000亩以上。当地政府为了招商引资,把廉价的土地出让给陶瓷企业,陶瓷企业通过土地评估获得贷款后,上马新的生产线,如今的生产线日产能都超过了1万平方米,这就直接带动了产能的增加。
再让我们看看新增产能的质量如何,陶瓷产业通过30年的发展,目前遇到了很大的一个瓶颈就是技术创新,没有领先的技术保障,陶瓷的扩张可以看作是重复建设加剧。同质化的产品、同质化的营销手段,让更多的企业陷入漫无休止的价格战。庞大的产能、低廉的价格,把有限的资源停留在低水平重复建设上是种莫大的浪费。
低门槛的进入、对规模化的过度依赖、周边“高增长”竞争对手的刺激和对未来市场增长的过度乐观等一系列因素,导致不少企业盲目扩张,大干快上,致使中国建陶产量不断刷新新的记录。而在这“记录”的背后,是企业创新力的逐步丧失与内涵式发展路径的日渐背离。这样的发展路径与模式,对处于转型期的市场而言,无疑面临着巨大的风险与挑战。
声明: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,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。